最近在妈妈群里两种舶来的育儿方法引发热议,一种是越来越被人诟病的哭声免疫法,一种是被人热捧的亲密育儿法。恰好这两种育儿方法都是对立的,各有“信徒”。

宝妈的讨论群里出现了很有意思的现象,那就是曾剑拔弩张的观点对立,渐渐地有了混淆和转变的迹象。部分妈妈发现,哭声免疫法带来的效果并没有宣扬中那样好,孩子或许很“听话”,但付出的代价却是变成了没有情感的机器人,得不偿失。而主张亲密育儿法的宝妈竭尽全力地“讨好”宝贝,结果孩子非常黏人,还在饮食、生活习惯上等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。

曾经坚定支持某一观点的宝妈越深入地带娃,越对原有的信念感到怀疑,看到孩子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,仿佛整个信仰都崩塌了。两种方法,真的如书中说的那样好吗?

两种相互对立的育儿观到底谁在坑娃?

哭声免疫法主张“哭了不抱,不哭才抱”,约翰·华生倡导了一种行为矫正式的儿童养育体系,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、塑造和矫正。华生认为对待儿童要尊重,但是要超脱情感因素,以免养成依赖父母的恶习。

婴儿依赖父母居然成为了一种恶习。这种观念曾经备受推崇,包括国内的明星马伊俐也曾是其坚定的支持者,直到她用此方法养育大女儿后,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。大女儿有严重的分离恐惧症,这让马伊俐陷入深深的自责中,在二女儿身上,她再也不会用这种方法了。

哭声免疫法影响了美国一代儿童,包括创始人自己的孩子,可结果却愚蠢的可笑。在这种方法指导下,约翰·华生的儿子、女儿甚至外孙女都有自杀的倾向,大儿子最终自杀而亡,另一个儿子要靠他的施舍才能过活,这是多么大的讽刺啊。这些活生生的“实验”结果就摆在眼前,如何选择,家长要擦亮眼。

而与之相对立的亲密育儿法,则提出完全相反的观点,与哭声免疫法牺牲掉孩子的安全感不同,这种方法主张通过母乳喂养、与宝宝同睡、用背巾背着宝宝、及时回应宝宝需求等方式,使父母与幼儿及早建立亲密关系,让孩子在充满关爱的环境里长大。提出者是是美国医学博士威廉·西尔斯,也是8个孩子的父亲。

亲密关系,在发展心理学中指的是一种依恋关系。依恋是孩童与成人最早建立的关系之一,它让父母和孩子在感情上逐渐形成一种联结和纽带。联结质量好,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,与环境、他人的适应能力,自身的快乐感都会很高,反之则会陷入困境。

亲密关系的重要性已被科学证实,无需赘述,但很多中国妈妈用了这种方法后发现,孩子成了吃饭苦难户、睡觉困难户,十足的“熊孩子”。而妈妈无条件的、全身心的付出,特别是在喂夜奶这件事上的煎熬,耗尽了心血,因无眠、痛苦和自责而陷入抑郁当中。

看了又看,怎么照书养的娃也如此“坑妈”呢?很多父母费尽心力地搜寻国外先进的育儿方法,结果却发现刚从一个“坑”跳出来,又入了另一个“坑”,真是难啊!

亲密育儿为什么会让很多宝妈感到“吃力”?

先谈吃,亲密育儿法主张母乳喂养,母乳喂养的好处显而易见,但很多宝妈由于现实原因,或因奶水不足,或因工作所需,不得已放弃了母乳,还有更多的宝妈采取母乳加奶粉的混合喂养方式养娃,这都很普遍。

因为受到亲密育儿法的影响,不能亲喂的宝妈常常被道德绑架,她们一边为不能喂娃而感到自责和亏欠,另一边也可能在反复“折腾”自己希望变成奶牛妈咪。事实上,母乳喂养虽然是亲密育儿法的核心主张,但更主张妈妈在喂养宝宝时的互动。

试想,一个心情抑郁的宝妈,怎么能够和孩子形成良性互动呢?喂养中的细心照顾,鼓励的眼神和关切,才是孩子感到幸福的源泉。不能母乳喂养也不能成为孩子挑食的原因,将“饭渣”归咎于亲密育儿,显然也有失偏颇。

再说睡,西尔斯特别强调孩子与母亲共睡以此来培养安全感,他反对睡眠训练,认为亲密育儿法的基础是敏感细腻的感情,而让宝宝形成规律会使父母变得不敏感,这一点其实有待商榷。

美国儿科学会建议为降低婴儿猝死综合症的风险,同房不同床是更科学的选择。我们虽然不必像哭声免疫法那样强制训练孩子的睡眠,但养成孩子规律的作息时间,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却是应该做到的。

营造一个有利于睡眠的环境,掌握孩子的性格特点,适时安排孩子的入眠,温暖的引导非常重要。一味强调妈妈和孩子共睡,一切都随着孩子来,当然会让很多宝妈感到艰辛,和孩子在一起睡也会疲惫不堪。

重要的不是宝宝睡在哪,而是宝妈和孩子有质量的睡眠,母子都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入睡,而非形式上的黏在一起。以开放的态度多尝试,找到一个让全家人都能安睡的办法,就是最好的办法。

最后说陪伴,西尔斯认为,“工作会让妈妈错过孩子成长里程碑”、“对于高需求宝宝全职是妈妈唯一的选择”、“母子分离会造成许多不良影响”。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并没有什么高深之处,但深受亲密育儿法影响的宝妈,会为此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。

不应忽视,国外的育儿环境和国内是不同的,文化氛围也不一样。全职妈妈带娃的好处显而易见,但在职的妈咪也能拥有独立自信的气质,宝宝也很喜欢与这样能量满满的妈妈接近。无论全职还是在职,都不放弃自我成长,不放弃对宝宝的爱,这才是母子间正确的打开方式。

把握好平衡和界限,才是最好的育儿方法

很多人在意识到哭声免疫法的负面影响后,逐渐投入了亲密育儿法的怀抱,但却在实践中屡屡碰壁。事实上,育儿的流派有很多种,似乎并不是单纯的依靠哪种方法就能把孩子教育的特别好。

正如西尔斯本人在《亲密育儿百科》所说的:“把握平衡与界限——给宝宝所有他需要的,并非所有他想要的”。明确对孩子爱的方式,掌握好爱的分寸和尺度,才能扬长避短,优势互补,让妈妈和孩子都处于一种宁静和谐的状态,最终收获亲密的亲子关系和宝贝健康的成长。

国外的育儿理论近些年如吹风般刮进国内,让很多宝妈趋之若鹜。对待国外的育儿方法,宝妈也要认真鉴别,中体西用。照本宣科、生搬硬套,对于任何一种方法的实施都是不明智的。家长应看到,国外的环境和国内不同,文化和育儿上差距更大,需要认清他们的方法适用的条件和范围。

如果某种育儿方法在其他家庭都应用的很好,在自己这里却收效甚微,甚至相反,那家长就要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在这方面存在一些误区,再或者分析一下自家娃的性格特征,看是否适用。

还有的方法在国外已经弃用了,在国内却方兴未艾,现在互联网如此发达,家长都可以多查阅,多比对。都说孩子要“照书养”,但尽信书不如无书,怎么养娃,就看家长如何取舍了!

我是糖果妈妈,是一名高级育婴师,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,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来问我,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帮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烦恼与困惑。